去年三四月份,從南方引進的蟶苗,在膠州灣內經過一年的生長,到了收獲時候。昨天,記者跟隨膠州九龍街道辦事處的漁民一道出海,體驗挖捕蟶子的全過程。令養殖戶高興的是,今年的蟶子價格穩中略漲,每斤批發價格在12元左右,每畝灘涂的養殖效益超萬元。目前,島城的蟶子養殖面積維持在4萬畝,預計收獲期將持續到“十一”前后。 清晨6時許,記者來到膠州東營碼頭,只見眾多漁船整齊地停靠在碼頭內,在碼頭南側的一艘養殖船上,10多名漁民坐在船頭的甲板上。記者隨后登上漁船,船老大立即解開纜繩,駛向蟶子養殖區域。在航行途中,養殖大戶姚峰與記者攀談起來。 “隨著溫度的升高,膠州灣內的餌料豐富起來,蟶子又到了肥美的好時候,也到了挖捕的最佳時機。”據姚峰介紹,眼下要挖捕的蟶子品種是縊蟶,是去年3月份從福建引進,因蟶子殼頂至腹緣近中央處,有一道傾斜的內縊溝,故因此得名。去年這些蟶子從福建運來時,一斤蟶苗大約三四千粒,而經過長個育肥后,40個蟶子就可以達到一斤。 6時45分許,漁船到達養殖區域拋錨,男的在船頭甲板開始打起撲克,女的坐在船尾拉家常,他們在等候潮水退卻。一直等到10時,灘涂才逐漸顯露出來,因為離漲潮只有四五個小時,期間漁民們根本沒空休息。大家匆匆吃點帶來的食物,便換上皮衣皮褲。隨后漁民們爬下漁船,拿起盆、網兜和鐵鏟等工具一字排開,開始挖捕蟶子。 “挖蟶子是個體力活,幾個小時下來累得腰酸背痛,現在年輕人都沒有干的。 ”漁民宋先生說,蟶子一般藏在一尺深的洞穴里,挖捕前先用鐵鏟鏟開半尺深淤泥,蟶子洞口顯露無疑,這時用手伸進淤泥,可以輕松將蟶子摸上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