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璞瓊
故事背景 去軟裝設計師Lynn的新家暖屋派對,一路上猜想著這位素以擅用色彩、多而不亂聞名業內的姑娘家會有的模樣。踏進門瞬間一愣:雖然生活化的高級感和藝術感一點不少,可全屋主打的卻是黑、白、木三色,家具家飾也一反Lynn慣選的意大利、北歐范兒,以Art Deco和新中式混搭為主。 大約是看出了我的詫異,Lynn說:“裝修期間經常做夢,夢到小時候住的老房子,有客堂間啊、偏廳啊,里面幾乎就三種顏色,黑色、白色、木色。做裁縫的爺爺就在客堂間的角落支起一個大臺面做衣服,上面常年墊著一塊純麻布。那個瞬間我覺得,比起美不美,更要緊的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。” 是啊,有一種記憶,是低調、細致、最微不足道卻永存于心的,在我們以為早已忘卻時翻涌上來,鮮活如初。
心理分析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,我們就置身于氣味、聲音和光線的包圍中成長,充滿豐富的感官體驗,也是人生最初的體驗。為什么我們卻不記得呢? 弗洛伊德最早對此進行解釋:我們并非真的忘記了這些事,而是把早期的記憶存進了大腦的另外一個地方——潛意識,童年記憶(尤其是3歲前的記憶)就這樣被阻斷在了成人的意識之外。 無獨有偶,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信息處理理論也有過相仿的解釋:人在3歲前并非沒有記憶,只是因為幼兒處理信息時,還不能將語言的聲碼、形碼、意碼輸入到長期記憶中,因而在成年后不能用語言去檢索記憶以回答問題。 對我們來說,童年的記憶是模糊的,但感覺卻是清晰的,對認識世界、感知世界的影響確實存在。某個熟悉的旋律,某個熟悉的場景……當一件類似的事情發生時,這種感覺有可能被激活(心理學上稱作“童年記憶喚起”),把我們帶回似曾相識的童年,甚至會左右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決定。
家居支招 當空間被賦予童年記憶后,空間與我們之間的交流對話便鮮活了起來。一起來試試! 奶奶用過的首飾盒,外婆心愛的玻璃柜,媽媽陪嫁時的扶手沙發……祖輩們留下的傳家寶無疑是最珍貴的歲月留痕。 翻看老相簿,聽長輩們講述往事,多還原一些依稀可辨的兒時記憶,找回童年日常生活的印記,沒準還能增長見聞。 去老家具店、古董店逛逛,買一些復古風的家具家飾裝點居室,也可以找專業廠家度身定制。 記憶也可以不拘泥于具體的幾件物品,如果聘請了軟裝設計師,還可與其具體溝通孩童時期的空間記憶,通過色彩、觸覺等軟性抽象方式還原對空間的記憶回味。
結束語 你我心中的角落,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。用一些舊時生活的物件或風格,喚醒許多塵封的記憶——鐫刻在每一個細節,并鐫刻在心上的似水流年。 |
選風格填面積,馬上免費預約